老年保健知识竞赛

老年人间歇性跛行是怎么回事?

题目

老年人间歇性跛行是怎么回事?

参考答案和解析
正确答案: 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管变窄或闭塞病变,称为闭塞性动脉硬化,以下肢动脉受累为主,90%见于肢浅动脉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的慢性肢体缺血性疾病,以中年以上男性多见,50~70岁为多,女性仅占10%,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,发生率为17%~20%,患者往往伴有高血压、高脂血症、糖尿病、心脑血管疾病,并与肥胖、吸烟以及男性和高龄等因素相关,也存在着家属遗传、体重增加及工作紧张等因素。早期被漏诊和误诊甚为普遍。早期症状仅表现为下肢怕冷发凉或麻木、抽筋,最主要的表现之一是间歇性跛行,指的是稍长一点行走就会引起相应一侧肢体血供不足产生疼痛(刺痛、锐痛等),即行走后下肢疼痛,出现跛行,休息后又能缓解,但再走一段距离又会出现跛行和被迫休息这样间歇发生,反反复复,但往往不被患者和医生重视,被漏诊的很多。间歇性跛行的判断还要掌握其以下特征:
①行走时患肢有发胀、乏力与酸痛感;
②平时可有患肢末端如脚趾发凉及麻木;
③触摸患肢皮肤温度低于对侧,触摸患肢足背动脉搏动比对侧微弱;
④仰卧并抬高患肢45度以上时,可见足底皮肤苍白。
将上述特征与老年间歇性跛行、高血压、高脂血症、糖尿病等病史结合起来,诊断并不困难。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,间歇性跛行发展为持续性跛行,直至无法行走或下地。患者常常抱足而坐,痛苦异常,并易引起小腿或脚趾的皮肤溃疡,足部坏疽,预后较差,不少患者难逃截肢的噩运。